佛山新闻网讯记者杜思雅通讯员潘丽雯黄晓晴摄影报道:新冠病毒感染后,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会出现胸闷、气促、痰多、血氧低的情况。“阳康”后往往还需要2到3周的恢复期,感染后恢复期患者身体虚弱,近日气温下降,气候寒冷,患者很容易受到风寒湿邪侵袭。1月24日,记者采访佛山市中医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关专家,为“阳康”患者介绍四种趴着就能做的居家治疗方法——俯卧位通气治疗。

什么是俯卧位通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指出,俯卧位通气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改善肺部通气的重要措施。俯卧位治疗有利于增加患者前胸部的血流量和背部的通气量,以改善气血交换、提高血氧饱和度、促进痰液排出。简单而言就是“趴着”治病。那么大家在居家健康管理过程中,也是能趴尽趴,能趴着就别躺着,真正实现新冠感染早期干预、救治关口前移,实现“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目标。


(相关资料图)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冠祺表示,他曾赴武汉援助,期间患者在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当我们在做俯卧位治疗时,原本受重力作用塌陷的肺泡会重新张开,进行氧气交换,使我们身体里的氧气增多,改善缺氧的状况。

佛山市中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刘晓伟指出,俯卧位治疗期间,每两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伤;肢体取舒适功能位摆位,防止神经拉伤。治疗期宜循序渐进,逐渐延长时间。每次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氧合改善和耐受情况确定,一般维持俯卧位2~4小时后变换为仰卧位1~2小时,再改为俯卧位,每天可重复3~6次,建议每天总治疗时间尽可能>12小时。

同时,刘晓伟强调,重症患者要及时观察俯卧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呼吸状态的变化,居家治疗期间可携带指脉氧夹,观察血氧变化。有颅内高压、面部骨折、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宜实施俯卧位治疗,“总之就是怎么舒适怎么趴,能趴尽趴,实在接受不了俯卧位的,可以取侧卧位。”

刘晓伟表示,“阳康”患者节日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但也不要暴饮暴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感染新冠后,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气促、持续发热超过3天等情况,尤其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紧急到医院就诊。

四种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法

1.清醒俯卧位

平卧,屈一侧膝部,身体向另一侧翻身取俯卧位,软枕分别垫在头部、胸部、小腿部下方,头偏向一侧,取舒适卧位。

如果自主翻身能力欠佳的,家属可从旁协助,并做好观察,两个小时左右帮患者改变头部转向,以免引起其他不必要的损伤。

患者在进行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

2、大侧卧位

准备两个软枕放在身旁,身体平卧移向一次,屈膝取大侧卧位。侧卧位时,头偏向一侧,双上肢自然放松置于身体两侧,下肢屈膝置于软枕上。此种姿势针对肥胖患者、晚期孕妇、不能耐受俯卧位的患者。

吴医生在进行俯卧位(大侧卧位)通气治疗动作解说。

3、胸膝卧位

双膝跪于床面,大腿与床面保持垂直,双膝分开与肩同宽,上身前俯尽量下压(如难以下身可适当用枕头垫高),两手平贴于床面,头偏向一侧。这种体位主要针对清醒的、无感觉异常、可自主变换体位的人群。

吴医生在进行俯卧位(胸膝卧位)通气治疗动作解说。

4、坐式趴卧位

患者清醒状态时坐于床旁,取2~3个软枕垫于大腿上,前臂放在软枕上,身体微微前俯,头枕在前臂上,取舒适体位。对于卧床的患者,可以摇高床头,让患者趴卧于餐桌上。

患者在进行俯卧位(坐式趴卧位)通气治疗。

“阳康”患者过年期间健康管理建议

1、防寒保暖养正气

感染新冠病毒后,正气受虚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正虚。中医上讲,正气虚弱即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抗外界病毒等的入侵能力差,很容易导致风寒湿邪侵袭,诱发一些不适症状。因此“阳康”后在身体虚弱、气候寒冷时,如果没有注意预防风寒,再感染流感病毒或受风邪引发感冒,不仅难受的症状“卷土重来”,人体所需的恢复期也会进一步拉长。因此,在疾病康复期,做好防寒保暖十分重要。戴帽子,戴围巾,戴防护耳罩,并坚持每天早中晚3次按摩揉搓耳廓,每次5~10分钟,以发热为度。

2、食疗药膳调脾胃

可以通过食用一些温中散寒、保护脾胃的食物,根据不同体质可选用山药、黄芪、当归、太子参等中药加生姜、葱白与牛羊肉等炖汤做成食疗药膳,也可以利用家里常用的生姜、葱白煮水喝,具有帮助散热、缓解风寒感冒的作用。

3、中药浴足疏经络:此时天寒地冻,不少人常感觉手脚冰冷。俗话说“寒从脚起”,可以选用温经散寒、疏经通络、宁心安神等中药泡脚,借中药的温热之性及水的热力,起到温经散寒、舒筋活络、调节阴阳的作用,有助全身气血的运行。注意的是:因阳康后体质较虚,泡脚的时间不能过长,15~20分钟为宜;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水温以40~45℃为宜,最好不要超过50℃,泡脚时间以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汗。

4、艾灸穴位强体质:《扁鹊新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中脘、命门等保健穴位,虽不得长生,易得百年寿。《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历代医学著作对艾灸的治疗作用更是比比皆是,认为能激发提高人体的阳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