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中小学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孩子放学太早,家长却没有下班,这样的“时间差”,已成为一个普遍的民生难题。教育部明确要求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获得广泛支持。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今年2月,教育部明确“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时至今日,课后服务全覆盖的进度依然偏慢,亟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相关重点、难点问题,在执行阶段,把阻力和问题想得更全面一些,把配套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

增设课后服务,是对政府、学校和家长教育责任分配格局的一种优化。课后服务供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当前,有些地区经费保障问题突出,部分经济困难家庭难以支付课后服务费用;有的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不丰富,异化为“集体补课”;有的地方教师压力剧增,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家长有负担、孩子不快乐、老师不积极,既有违课后服务初衷,也达不到减负的效果。学校是学习的主阵地,要想方设法把课后服务、延时托管服务做得更好,需要正视各方诉求,协调各方利益,重新厘清相关责任边界,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凸显实效。在鼓励学校承担起更大责任的同时,政府也要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让学校“动起来”的动力更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