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疫苗的玻璃瓶,全球告急!

5月10日,牛津大学疫苗学教授莎拉·吉尔伯特表示,他们团队正努力在9月完成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不过想要实现全球疫苗的推广还是有点难度,因为装疫苗的玻璃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短缺。

这一点也被美国牛津大学医学教授约翰·贝尔爵士证实了。他表示,以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人类可能需要不止一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以增强其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很多个疫苗瓶装疫苗,全世界目前有75.9亿人,到底需要多少玻璃瓶呢?哪怕只注射一次,也需要至少60亿个玻璃瓶。

但目前的情况就是,现在全球市场只能供应2亿个药瓶,而且正在被各种能预见疫苗数量的人占用。近期被免职的前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管理局(BARDA)局长里克·布莱特5月5日称,他很早就警告美国卫生部用来装疫苗的玻璃小瓶“严重短缺”,“可能需要长达两年时间,才能制造出满足美国疫苗需要的瓶子”,他表示。

来自科研专家们的这条“卡脖子”警告让人们意识到,即使能够成功研制出疫苗,由于储存疫苗的玻璃瓶严重短缺,将会有数亿人难以接种。

事实上,疫苗瓶是由专用玻璃制成的,通常容纳2毫升-100毫升的液体,平均高度45毫米,。但不同于普通玻璃瓶,这种疫苗瓶必须保证耐低温,且能够承受在全球范围运输中所造成的磨损,在高精度的要求使得不管是原材料的获得,还是中间的加工过程,和运输中的高成本都让此玻璃瓶无法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产能。

除此之外,疫苗的装瓶在业内被称为“灌装”程序,不仅过程复杂,而且每一个瓶都要进行人工质检。因此,不管是玻璃瓶的制造还是灌装,都是费时的程序,这也成为了全球新冠疫苗延误的主要原因。

口罩之后,似乎又有熟悉的剧情上演:全球产量跟不上了,就把目光又放在了制造业大国—中国身上。

当然,资本的嗅觉远比媒体灵敏。4月以来,A股上市公司山东药玻一路飘红,势头良好,到现在还没有停下上涨的意思。

除此之外,双峰格雷斯海姆、肖特中国、沧州四星玻璃、欧壁医药包装和正川股份等多家生产疫苗能用的管制瓶企业,在“疫苗瓶不够了”的影响下也涨势良好,5月8日(上周五)收盘,正川股份直接涨停了。

60亿需求只有2亿现货!这两家公司有望逆袭全球新冠疫苗瓶市场

这家叫做正川股份的公司主要从事药用玻璃管制瓶等药用包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硼硅玻璃管制瓶、钠钙玻璃管制瓶,并生产各类铝盖、铝塑组合盖等药用瓶盖,上周五涨停后,正川股份的最新市值为27.4亿元。

从国内从事药用玻璃包装的企业来看,大概有60余家,A股上市公司中,主要为山东药玻和正川股份。

其中,山东药玻为国内医用玻璃的绝对龙头,主要从事各种药用玻璃包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模制瓶、棕色瓶、安瓿瓶、管制瓶、丁基胶塞、铝塑盖塑料瓶等六大系列。公司模制瓶市占率在80%以上,也是国内2家拥有中性硼硅模制瓶包材批文之一。

也有公司似乎押对了宝,2019年12月,旗滨集团发布公告称,决定投资建设中性硼硅药用玻璃项目,项目计划分期建设,总投资约6亿元。第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建设规模为25吨/天的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素管生产线,目前该项目正在筹建当中,计划建设期12个月。

这为全球来中国“扫货”玻璃瓶看到了一丝希望。

涨势汹汹的玻璃瓶,是什么来头?

目前,满足疫苗瓶各项条件的原材料正是中硼硅玻璃,但实际上,中硼硅玻璃作为国际上使用比例超过70%以上的主流注射剂包材,在我国使用占比不到10%。国家药监局推荐注射剂包装材料使用中硼硅玻璃的时候,还是2017年初。

2019年,国家药监局再次发文要求国内仿制药使用包装材料不得低于欧美国家包材标准。但中硼硅玻璃真正备受追捧,还是到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催生了国内玻璃瓶的替换热潮。

残酷的现实是,欠发达的医药包装水平是医药行业内公开秘密。

我国每年生产生物制剂、疫苗等各类注射剂的规模在300亿支以上,但国内一年生产的相对符合国际标准的I类瓶的规模也仅在30亿支上下,国内药企大量使用的是低硼玻璃(达不到中性玻璃要求)以及钠钙玻璃。

60亿需求只有2亿现货!这两家公司有望逆袭全球新冠疫苗瓶市场

但低硼玻璃装药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晶体析出等问题,碱金属析出量较高,抗冷热冲击性能较差也会影响药品效果。也就是说,低硼玻璃只能是中性硼硅玻璃降低档次、质量和性能的替代品。

不过,中硼硅玻璃的生产门槛没有生产呼吸机那么复杂,生产线引进来后,提高产能也并非难事。但由于医疗器材属于特殊用品,如果国外疫苗生产公司要切换到中国供应商,需要做一大堆质量审核和报批备案,这些程序走下来,正常情况下要一年,这一点不可忽略。

全球四大疫苗制造商——葛兰素史克、默克、赛诺菲、辉瑞生产了全球近90% 的疫苗,在被问及疫苗瓶供应情况时,葛兰素史克回应称,“我们会继续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包括玻璃瓶供应商”,但并未透露到底有多少玻璃瓶储备。而其余其他三家并未予以回应。

因此,中国的药玻企业依然有机会抓住这波热潮,但想要占领国际市场,还需要更多考量。

推荐内容